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健身之術,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的精、氣、神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本文擬從太極拳拳經、拳論和運動特點入手,結合運動生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理論,控析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精、氣、神的調養機制,說明太極拳運動的養生強身、調節身心的保健功能。
一、傳統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精”的固守
傳統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精”的固守,主要是對“先天之精”的充實和“後天之精”的蓄養。根據中醫理論,“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遺傳之精。“後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後,來源于飲食物,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氣,以及髒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後的積蓄部分。“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均藏于腎,稱腎精。腎精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調節體內津液的輸出、分布和排泄、維持人體內津水代謝的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按照中醫的藏象學說,精氣是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故有“夫精者,身之本也”之說。強腎養精,調節機體內部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是傳統太極拳健身養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太極拳運動,有利于強腎養精,固守先天之精。太極拳運動要求上下肢體的動作協調配合,並貫穿于全身,節節相連、連貫圓活。要使動作做到上下相隨,周身協調,其關鍵在于腰。因此,太極拳的精髓之一是“活腰”。腰是身軀運動的總樞紐,是腎之府。全身上下以腰松活爲主的運動形式,能不斷地牽動著附著在腰部兩側的腎髒,使腎動脈的血流量增大,腎血管正常生理供血機能得到改善,進而提高腎上腺、前列腺、胰腺等體內分泌腺的功能,有利于先天之精的固守。
太極拳動作的開合、起落、順逆、直橫等都是由不同的弧形路線構成的,以迂爲直的圓弧運動、柔緩均勻的速度和深緩細長的呼吸方式,對脾胃起到輕微緩和的按摩作用,幫助其消化、吸收、流通。在步法變換中,可帶動太陰經(脾)和陽陰經(胃)之脈氣上升,使三焦之氣機通暢,促進中土運化水谷精微,爲先天之精的固養提供養料。水谷精氣的增加既充實了先天之精,又促進津液的生成。
二、傳統太極拳運動對人體“氣”的滋養
太極拳運動除了養身外,尤以養氣爲主。拳諺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太極拳運動對人體氣的滋養,主要是對後天之氣(外氣)的調納和先天之氣(內氣)的攝納。氣在人體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爲氣遍及全身,既可用以催血,又可用以養血。氣與血的關系是以氣爲主,血爲副,氣爲衛,血爲營。人的一生全靠營衛。如果血不足尚可暫生,氣不足則立陷險境。因此,滋養“氣”是太極拳健身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
太極拳要求動作與呼吸協調,這種自然的方式,有利于胸部舒展寬松,使肺活量增大,納取自然界中更多的清氣(後天之氣)。清氣進入肺部之後,有一部分與水谷精氣合成爲宗氣,積聚于胸中“氣海”上行呼吸;另一部分與水谷精氣合成後,循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輸入血脈,轉化爲營氣,以運行血液。宗氣足,肺部的吐故納新,新陳代謝就健旺;營氣足,血液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器官就旺盛。
清氣是先天之氣(內氣)的來源之一,內氣在清氣補充之時,又與水谷精氣合成化生爲元氣、營氣、衛氣。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內氣的攝納是通過調整人體的自然形態和改變呼吸方式來完成的。太極拳對身形的要求是虛領頂勁,尾闾中正,氣沉丹田。這些要領實是對任脈和督脈的關注,以保持氣血暢通。“虛領頂勁”、“尾闾中正”既頭虛頂如懸,輕提百會;尾闾須中正不偏,百會穴與會陰穴成一直線,使任督二脈之氣暢通,營氣則貫穿任督二脈輸運血液,以營養五髒六腑和四肢。百會提得起則身體執中而不偏不倚,有利于沉氣丹田。“丹田”正是中醫通常指的關元穴,其居處正是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的彙聚處,是經絡的樞紐,會通于全身各組織器官。正如《太極拳使用法》中指出的“氣能入丹田,丹田爲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所以氣能入丹田,氣就能調和,就能加強營氣的運順,化生血液以營養四肢軀骸。故丹田是傳統養生術聚氣凝氣至關重要之處。
三、傳統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神”的調節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爲,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在望神中,對精神煥發,目光炯炯,言語宏亮,反應靈敏,稱之爲“有神”或“得神”;狹義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維活動。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神”的調節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心理上對精神意志的自我調節,避免情感的過分刺激,而達到保健強身的目的。二是在生理上,通過意識活動來調節中樞神經系統,以達到健腦延腦的目的。
在心理上,太極拳通過以“意”爲基礎的心志活動來帶動形體動作,來達到精神意識的自我控制。太極拳練功前的洗心滌慮,以一念除雜念的要求,就是要以人的意志來抵禦外界環境的不良誘惑和克服內部情感的刺激,使思想集中,“以靜待動”。
在運動過程中,有意識地驅除思想雜念,同時去感知四肢肌肉關節的變化在完成動作中的時空位置,並對所完成的動作跟原初的願望進行校正,以保證形體的規範。太極拳運動中這種意識的心理活動,使個體在知覺和記憶中對新舊信息進行比較、選擇和加工,一方面保證了對新的刺激信息作出反應,而出現優勢現象,另一方面抑制原有不良信息的傳入沖動,改變其原有注意焦點的不良刺激物,從而改善緊張、焦慮、憂郁、煩悶的心理,使緊張的情緒趨于穩定。
因此,練完太極拳後,人會感到心情舒暢,緊張感消失了,軀體放松自如。中國科學院武術協會科研組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練太極拳,人的大腦便進入以a波爲主導的同步化有序狀態,a波功率增加幾倍,使人達到一種高度甯靜的覺醒狀態,神態清晰,精神集中,記憶力有所恢複和增強。這些變化在大腦的額葉和頂葉部最爲明顯。這兩個部位正是高級神經系統主管意識活動區域的所在,對人體其他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生理上,太極拳強調松、靜、自然,正是對不良情緒引起生理反應的良好的自我調節。當今社會中的文明病,主要是大腦過度緊張,肢體過懶閑所致。生活和工作上的緊張,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高度興奮,容易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副交感神經興奮性相對降低,不利正常的生理要求而影響健康。
太極拳強調松靜自然的運動特點,能把人的有機體引進一種“松弛反應”狀態。這種狀態能爲中樞神經對機體的機能進行自動調整創造條件,並向高極中樞神經系統傳遞良好的信息沖動,抑制原先發出興奮的神經元和其他神經元的活性,減弱或中止其反射活動。
太極拳的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周身協調、不滯不頓、綿綿不斷的運動特點,有助于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的廣泛擴散,促使胰島素分泌遞質,抑制了丘腦情緒中樞的興奮性和交感縮血管中樞的緊張活動,中止腦垂體不斷發出的電化信號和腦垂體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激素遞質進入血液,從而推動血液循環。
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對堅持練太極拳的知識分子的心電圖的測試分析表明,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是多方面而且明顯的。比如改善心律不齊、傳導阻滯等症狀,以特有的方式促進供血和刺激心肌傳導,預防心髒的各種疾病的發生,有效調節人體內髒包括心髒的自律活動等。
精、氣、神在人體中的作用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太極拳運動所追求的是精、氣、神的不斷生化,是練精化氣、氣化成神、神能聚氣、氣能生精的相輔相成的過程。正是在三者互爲因果的不斷轉化中,加速了人體的新陳代謝,培植了人體的生命力,增強了人體抵禦疾病的能力。